第(2/3)页 “皇上,老臣……”安武王正想为自己解释两句,老皇帝摆摆手,令他稍安勿躁。 这么容易就搜出来的东西,确实不太可信,但也不排除,对方以此混淆视听的可能性。 安武王忿忿地闭上嘴,身上散发着黑气,瞪了眼不远处的右相。 两个老东西互看不顺眼,刺客们身上被翻了个遍,除了那枚令牌,什么都没找到。 当然,这不代表皇帝就会放弃追查。 只是此刻,更重要的是该追责的追责,该奖赏的奖赏,该安抚的,需要安抚一下。 老皇帝第一个看向了常怀安。 后者心有所感,毫不犹豫单膝跪地,垂首请罪:“微臣护驾来迟,请皇上责罚。” 老皇帝淡淡“嗯”了声:“为何来迟?” “臣……”常怀安早已想好了说辞——就说他中了刺客的调虎离山之计。 然话未出口,他倏地脑中一震。 燕晨,燕太师的姐姐……! 老皇帝狐疑地眯起了眼睛。 常怀安低着头,看不见他的表情,却能感觉到他怀疑的视线,头顶冒出了冷汗。 他脑中一片空白:“微臣,暂离更衣……”1 “哪有这么巧的事?”周围立刻就有人发出质疑。 感谢燕灵川,因之前皇帝发的那一通火,出声的人并不是很多。 但常怀安还是因老皇帝短暂的沉默,而紧张地屏住了呼吸。 好在很快,皇帝给他的责罚就下来了:“常统领擅自离守,护驾来迟,置朕、太子与诸臣于险境之中,官降三级,罚俸禄半年。” “你可有意见?” 常怀安呼出一口气,躬身道:“皇上宽宏大量,理应如此,微臣自愿领罚,多谢皇上恩典!” 老皇帝摆手让他快滚。 该罚的罚完,接下来就该奖赏救驾有功的了。 先是最开始那几位带刀侍卫,老皇帝赐了些银子,珍宝。 然后就是燕晨,还有石怀广。 “你很不错。”他先上下打量了一会儿石怀广,直看得后者紧张不已。 才问:“叫什么名字?” 石怀广有些紧张:“臣、臣姓石,名怀广。” “好名字。”老皇帝额上的皱纹挤在了一起,看向众大臣:“石怀广救驾有功,官升二级,迁至京营。” “诸位以为如何?” ——这是一下从刑部,跳到了兵部,还成了直属皇上手下的京官啊! 在场有不少武将,闻言纷纷艳羡地看向石怀广,后者满面喜色。 这时候,没人会想不开去顶撞皇帝的意思,待几位大臣出来吹了一通,石怀广谢恩。 众臣本以为终于结束,可以回去了。 结果老皇帝又看向了燕晨。 皇帝苍老的面庞上,一双眼睛凝视燕晨许久,竟像是在犹豫,要给他什么赏赐最好。 若说老皇帝之前还可能对燕晨有所怀疑,现在就是彻底信任他了。 众臣心里酸溜溜的。 石怀广是救驾有功没错,燕太师算什么?他一没功劳二没苦劳…… 只不过是为了保护太子,打算用自己的背接刀而已。 众臣嫉妒得不行,偏偏又心知,若换他们是皇帝,他们同样要感动不已。 唉,要是他们是燕太师就好了! 老皇帝确实在犹豫,要给燕晨什么赏赐。 太师,已经是这个方向最高级别的官职了,若是再升…… 其实也不是不行。 只是以往部分王朝中,之所以有人能兼任太师和其他官职,是因当时的太师是虚衔。 而他们景朝,太师却是实职。 不过即便如此,太师对朝中许多事的参与度,依旧不算高。 基本上想做什么,都只能通过说服太子来间接完成。 若是燕太师想自己入朝堂…… 最后,老皇帝将选择权交给了燕晨本人:“燕太师,你可有何心愿?或是想要的?” “与朕说一说,只要是朕能办到的,都令人给你办。” 此话一出,满场哗然。 这,这也太…… 纵观前朝,何人能有如此殊荣? 若是燕太师说想要帝位,老皇帝莫非也给? ——会产生这种想法的人,不用问,正是安武王。 若是三皇子在此,恐怕也要嫉妒疯了:父皇对五弟百般宠溺,他还可以接受。 他姓燕的一个酸儒书生,凭什么? 一道道目光都落在了燕晨身上。 有人在等待他的回答,还有人则在做梦:若我是燕太师,我要…… 终于,身着绯袍的年轻官员微微一笑,朝皇帝拱手一拜,开口了: “微臣,多谢皇上厚爱。” “为官数日,臣已自知,臣之性情有诸多弊处,皇上和殿下对臣多有海涵,已是荣幸之至。” 他那双清朗如星的双目看向小太子:“太子殿下,是个很好的学生。” “微臣能官拜太师之位,便已知足矣。” 燕晨最后朝皇帝一拜,直起身时,可谓是一片淡然,堪称把“无欲无求”写在了脸上。 众臣:“……”你在说些什么啊?! 这么好的升官机会,你不想要,我们想要啊! 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,你跟皇帝客气啥啊!! 燕晨还真不是客气。 主要是,他确实没出什么力,不太好意思厚着脸皮要封赏。 而且,太师的位置已经足够了。 若是当真兼任其他官职,反倒不利于他与小太子之间培养信任。 所以最后,在皇帝以为他是“客气一番”时,燕晨再次摆手表示说“不要不要”。 见他意已决,皇帝才终于放弃。 不过封赏还是要给的,燕太师不慕名利,他也要摆出自己的态度。 皇帝想了想,一眼就看到了燕晨身后的燕灵川。 这回她换了个丫鬟,瞧着倒是比之前那个乖顺不少。 之前已经赐过御笔牌匾,还有在苏州本地的商铺——后者性质说是“皇商”,其实更像是现代的“地方加盟店”。 皇帝是不可能真的让一个女子,做皇商的。 但如今,这不是对燕太师的满腔感激和动容,无处抒发? 方才那番动静,隔壁那么多女眷,都没一个过来的。 而燕太师这位长姐因担心养弟,二话不说就赶过来。 可见其品性不错。 不愧是燕太师的姐姐。 老皇帝有种莫名的欣慰。 再一想到燕太师曾说,忧心长姐独居苏州,生活不易。 第(2/3)页